2024年5月5日是第16个“世界手卫生日”,主题是“通过创新且有影响力的感染预防和控制(包括手卫生)培训和教育促进卫生和护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建设”。
一、为什么重视手卫生?
研究发现,在一平方厘米皮肤表面可能携带1-10万个细菌,一只脏手可能携带多达40万个细菌,其中包括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等20-30种病菌,一定条件下可致病。正确洗手可以帮助我们减少90%以上的手上细菌。
二、如何正确洗手?
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洗手、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。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普通群众,手卫生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,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。请记住七步洗手的口诀法:内、外、夹、弓、大、立、腕,整个揉搓过程不少于15秒。
三、日常生活中应该何时洗手?
生活中正确洗手需要把握的关键“时机”,简单来说就是:触摸“易感”部位前后和接触污染物品前后。
1. 打喷嚏及咳嗽后;
2. 触摸过公共物品,例如电梯扶手、升降机按钮及门柄后;
3. 进食及处理食物前;
4. 大小便前后;
5. 接触动物或家禽后;
6. 其他可能接触到污染物的情形后。
四、医护人员、患者及患者家属应该什么时候洗手?
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手卫生“五大时刻”,请您记住“两前三后,把好五关”。
五、错误的洗手方式
1. 洗手时用大量洗手液:大量洗手液反复揉搓容易损伤皮肤,给病原体侵入的机会,洗手液使用要适量,并不是越多越好。
2. 只用“水洗”:不用肥皂或洗手液,并不能有效去除手部污垢,大量微生物依然停留在手上。
3. 盆水洗手:非流动的水是细菌滋生的温床,洗手时盆里的水已被污染,微生物也无法冲洗干净。
4. 戴手套代替洗手:手套有一定的渗透性,所以手套不能完全隔绝病原体,摘下手套后务必要洗手。